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杂志

保险投资跃进

2007年04月03日 21:52
T中
一方面,投资领域的大幅度放开,保险公司囤积的资金正在成为融资者最为垂涎的对象;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越来越多地扮演着金融综合服务商的角色



  “两万亿元资金,拿在手上怎么办?”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今年3月在出席一次有关“银保合作”的会议上这样发问。
  在过去的三年半中,保险业资产完成了以往用23年才实现的增长;由此而来的难题是,如此庞大的资金“不投资,存银行,回报率很低,那也是风险”,吴定富如是自答。
  按国信证券推算,1999年至2006年,中国保险行业总资产从2604亿元增长到1.9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2.55%,其中组合投资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98%,占比也不断提高,由1999 年的34.23%升至2006年底的60%。
  另据官方统计,2006年保险业实现投资收益955.3亿元,投资收益率5.8%,为过去六年来最高水平。
  创纪录的投资收益俨然扮演了“魔术师之手”,将保险业的行业利润由负转正。更重要的是,监管者层层开放的政策正在极大地拓宽保险投资的边界:一方面,投资领域的大幅度放开,从扩大股票投资比例到参与基建设施和未上市股权,再到认购资产证券化产品,保险公司囤积的资金正在成为融资者最为垂涎的对象;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越来越多地扮演着金融综合服务商的角色,其触角甚至伸向了基金、PE(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和投行的业务范围。
  沉寂多年之后,保险业的跃进速度备受业界瞩目,这既是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金融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不过发展与风险总是相伴而行的,今年以来保监会正在将监管重心调整到风险管理上来。毕竟,保险公司在人才储备、内控机制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明星”投资者
  整体而言,2006年保险资金开辟的新路径大致有三条主线:作为战略和财务投资者介入国内金融机构上市及重组,购汇投资境外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上市之际,保险公司投入其A股和H股的资金高达189亿元和125亿港元;中国人寿斥资百亿参股广东发展银行和中信证券,平安则动用49亿元控股深圳商业银行;2006年全行业境外投资为24.6亿美元;基建投资方面,在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中投资额达100亿元;中国人寿以350亿元入股中国南方电网公司。
  上述投资手笔之大、介入领域之广,令往昔相对沉寂的国内保险公司陡然有了“明星”机构投资者的形象。加之保险公司对于股票投资的日益渗透,保险机构俨然成为未来不容忽视的市场主力之一。
  与一般的机构投资者相比,保险公司有着鲜明的特色。
    首先,保险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资产管理目标和投资目标与一般机构投资者存在差异。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用于投资运作的资金按来源可划分为三类:权益资产、保险责任准备金和其他资金。其中,权益资产包括资本金、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等自有资金;保险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巨灾准备金等;而其他资金则包括如结算中形成的短期负债、因保费收入形成相对集中,而赔款支出陆续发生而形成的时间差资金等。
  平安证券认为,保险公司负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久期长,寿险公司负债久期一般在20年以上;二是对保户有保底利率的承诺,除投连险外的其他险种一般都有2%左右的承诺。上述特性决定了保险的资产回报率取决于长期可维持的20年以上的回报率,而某一年的回报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决定了保险公司的投资目标是在满足偿付能力(风险)情况下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因此,保险资产管理目标是在满足偿付能力(风险)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投资收益最大化。而其他投资机构的目标,主要是在特定风险控制要求下的投资收益最大化。由于偿付能力需要考量风险、期限、现金流等一系列因素的长期变化,不能通过短期的投资回报率来简单推测保险资产管理的长期投资回报水平。
  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钟月明认为,目前国内基金投资主要还是靠主动选股,目标是追求绝对收益,而不是战胜基准的相对收益,因为国内市场战胜基准并不像国外市场那样难。太平资产管理公司选择的基准是沪深300,在建立股票池时注重挑选个股的基本面,如公司治理水平、现在估值水平等。“跟基金不同的是,我们不受短期排名的影响,以长期增长为目标。”钟月明说。
  其次,监管机构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空间有着严格的限定。现有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国债与金融债、公司债与可转债、证券投资基金、直接入市投资、国外债券与H 股、基础建设投资和银行股权——但除了对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国债与金融债不作限制外,保险公司用于其它渠道的投资只能占其资产的一个较小比例(参见附表:中外保险资金运用空间对比)。
  虽然自1999年以来,保险投资渠道逐年拓展,但全行业投资面貌脱胎换骨,却是在去年6月中有“国十条”之称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十条”提出鼓励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参股商业银行、进行投资不动产试点及境外投资等。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指出,这一文件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据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底,保险业全行业直接投资股票(包括未上市股权)的保险资金累计达683.26亿元。
  正是在2006年中国股市由熊转牛的强劲拉动下,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才取得了历史性的攀升。中金报告认为,过去几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主要受债券收益率、大额协议存款利率以及股市收益率的共同作用。自2003年以来,市场收益率环境变化剧烈,债市收益率先扬后抑,大额协议存款里的走势与债市收益率类似,反映了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利率下滑;而股市投资则冬去春来,有力地主导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水平。
  根据瑞信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06年,中国人寿、平安和中国人保的投资收益率分别可能达6.4%、6.8%和6.45%,同期净利润增长率则有望分别高达97.5%、92.7%和144%。其中,中国人寿投资收益率从前年的3.8%猛增到去年6.4%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证券投资收益之拉动”。
  招商证券认为,目前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仍过于狭窄。证券投资方面,国外对股票的直接投资比例一般限制在30%-65%。美国对股票直接投资虽然亦有10%之限制,但不限制共同基金的投资比例,也没有二级市场的股权投资限制——目前国内上述两项比例仅为20%,远落后于国际同业;对于外币投资,除美国有10%的限制,国外大多无限制;而在不动产的投资上,国内也限制过多。
  目前保险公司可以用于股市直接投资的资金比例,不能超过其资产的5%。“虽然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不多,但资本市场总体上还是很不适应。”吴定富表示。不过,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股市比例目前已在监管层议程之中,有望于2007年内突破。
  招商证券预计,“到2010 年,股票与基金投资比例合计将会达到30%-40%。”
  
资产管理宏图
  金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郭晋鲁对《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表示,虽然大小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一致,均可直接投资股市、购买非上市银行的股权,投入固定资产(基础设施)和展开境外投资等,但这些投资都不是由保险公司亲力亲为,而均需“外包”给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
  根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保监会令(2004)2号),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至少有一家股东或者发起人为保险公司或者保险控股(集团)公司。该保险公司或者保险控股(集团)公司应满足一系列硬指标,包括“经营保险业务八年以上”、“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其中保险控股(集团)公司和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总资产不低于100亿元人民币”、“资金运用部门集中运用管理的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50%,其中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低于80%”等;并且,“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
  拥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为国内大保险企业。目前,中国市场上拥有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商共有九家,分别属于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华泰保险、平安保险、太平保险、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和新华保险。此外,美国友邦亦拥有一个“资产管理中心”,享有与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同等的投资范围与权力,但只能接受友邦在中国自有的资产之委托。
  保险公司投资“外包”给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权委托,保险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投资合同,其中对包括利润在内的各项指标都有设定,由资产管理公司全权代选证券组合进行投资;另一种方式则是租用资产管理公司的席位,由保险公司自己下单操作,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仍然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这种方式并不为监管机构所鼓励,但在实际操作中易于实现。“实际上,所有的股票投资基本都是这种形式。”一位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称。
  作为全行业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试点单位,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开辟出入市的“第三条道路”,即开发标准化资产管理产品。据悉,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开发的华泰增值投资产品,在债券投资组合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新股申购,为部分不能直接进行股票投资的保险公司提供了入市渠道。至2006年底,华泰增值产品的保险机构客户数达到18家,规模28.44亿份,年化收益率5.92%。
   “当然最好是每个保险公司都自己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一家小型保险公司高管分析,从实际报批情况来看,监管部门可能仍倾向于维持目前“9+1”的数量。
  在国内资产管理公司看来,其现有发展空间仍应进一步拓展。“我们现在仅可以管理兄弟公司的保险资金,海外的资产管理公司跟基金公司没有多少区别。”钟月明认为,海外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发行共同基金、管理企业年金,也可以做零售发行和为一些机构做专户理财。
  此外,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受保监会监管,在海外则更多地是接受证券部门的监管,或者接受多重监管,如在受托年金后,亦受到年金局监管。海外对投资比例的规定也更为宽松,主要视乎受托人与委托人间订立的协议规定。
  这一意义上的资产管理,在很多程度上已经是一家金融百货公司,而对于现有的保险公司来说,其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能力能否承载这一职能仍然是未知数。
  钟月明说,国内保险公司和国外同行在资金投资方面的理念差异很大。内资公司往往规模为先,为“top line focus”, 即关注市场占有率和保费收入;而合资公司,往往是“bottom line focus”,更看重盈利,关心每1元保费收入对盈余的贡献水平——只有保证进来的每一元钱有赢利,保单才有成交价值。
  以万能险为例,外资公司的保底收益一般为1.75%,但中资公司多超过2%。外资的1.75%可以完全通过固定类收益来支持,不用权益类收益来支撑。因而在股市下行时,不需要用自有资本金去补贴损失。“合资公司不怕不赢利,怕的是出现偿付能力问题,影响其在全球的声誉。”钟月明说。
  因此,中外保险商面临的投资压力亦不相同。注重规模的保费收入,对投资的压力很大;注重盈余的保费收入,对投资的压力相对小,因为本身保费已经有盈余,要求的是在十年或更长的经营周期保持稳健。在2006年国内出现大牛市行情时,合资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也不太可能向证券市场过分倾斜。但钟认为,对于有外资参股的内资上市公司,对规模和盈利的考虑会更均衡。
  
出海或归航
  事实上,除国内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寿、平安等同时亦拥有其在海外的资产管理公司。今年1月初,保监会批准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与富兰克林邓普顿战略投资公司在香港成立一家新资产管理公司,中外股份比例为74∶26。
  据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介绍,经过一年筹备后,平安资产管理(香港)公司已在今年初前后开始运作,与上海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构成统一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中保集团位于香港的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也已获得保监会批准可代国内保险公司管理外汇资金。
  一般而言,外汇保险资金是指保险机构自有外汇资金和用人民币购买的外汇资金。自2003年人保、中国人寿和平安等海外陆续上市后,2005年底行业外汇资产规模已接近100亿美元,保险资产全球化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强。除此以外,一些资产规模不足50亿元的合资保险公司,其自有外汇主要来自外方股东带来的外汇资本金,这部分外汇亦需汇出进行管理。
  在此背景下,2005年9月,保监会出台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规定了保险公司可以投资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的股票,最高可以达到投资付汇额度的10%,投资单一股票最高可以达到该股票发行总额的5%。同时,结构性存款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国家外汇局核准投资付汇额度的5%,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国家外汇局核准投资付汇额度的20%。
  2006年底,保监会再推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具体投资比例由中国保监会核准”。 钟月明分析认为,“实施细则”主要是关于自有外汇资金运用的规定,而去年底的“征求意见稿”一旦通过,则意味着各保险公司可以据此向保监会申请额度,而后购汇用于境外运用。
  流程上,保险资金购汇投资境外路径已然清晰。除需要以银行作为托管人外,亦需要一个海外资产管理人——该角色通常由国际大投行担任;在经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核准外汇投资账户及外汇投资额度后,即可“出海”。
  分析人士指出,业内尽管对于上述“征求意见稿”在投资形式(自投或委托)、投资区域(只限于香港,还是亦可到美欧)、投资品种和投资比例等方面尚存在争议,但保险资金“走出去”有其必然性。
  最重要的一个大背景是,整体上大小保险公司资金充裕,“钱多资产少”的局面仍未改变。保险资金“走出去”,可减轻国内的流动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亦出于保险公司降低汇率风险、拓宽投资渠道的需要。如果资金管理得当,则能有效提高投资回报。
  郭晋鲁认为,两类国内保险公司“走出去”动力更充分:一类是外汇保单业务较多的公司,其负债为外汇,这类公司“出海”要求最为迫切,因为以自有外汇在国外购买债券比在国内作存款更有利可图;另一类是各方面条件所限,在国内难以获得优质投资项目的保险公司,希望提高投资回报和投资组合的多样性。
  但从购汇投资角度观之,保险公司“走出去”的动力并不充足。
  首先,在国内缺少对冲手段、不具备汇率远期套期保值的市场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购汇所涉的汇率风险很难避免。QDII推出后“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亦在于此。全球资金正在争相涌入中国,其中不单有外国资金,亦包括中国在海外的投资资金。据悉,今年1月的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很大一部分并非源于实际贸易拉动,而是中国在海外投资资金的回流。
  其次,中美利差日益收窄,不能抵消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出于风险控制目的,海外投资不能只投向固定收益产品,亦需考虑权益类资产。但以投资资产而论,目前仍以投资“中国概念”为佳。以在海外购买中国银行的股票为例,因为股票背后是人民币资产,只要人民币升值,其股价也会随之上涨。
  
基建投资远近
  回归A股前夕,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专门提到了以基建投资解决高利率保单的历史遗留问题。中金公司认为,1999年6月10日以前签发的寿险保单,几乎都属于“利差损”保单。中国人寿在2003年H股上市前,将所有“利差损”保单剥离到集团;平安寿险则将继续被这些“利差损”保单困扰。鉴于这些高利率的保单时间都长达30年至50年,“我们提出的方案,是投诸基础建设,比如高速公路、自来水厂等。”马明哲称。
  据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孙建勇介绍,中国人寿集团的高利率老保单有几千亿元规模,为此,去年国务院给予了中国人寿一些特别政策,如投资股权产权等。平安在国内整体上市后,投资者对其老保单投资收益更为关注。据悉,保监会目前正在研究对平安高利率保单问题的投资政策。
  平安集团有关负责人对《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表示,作为第一家获批基建投资的保险公司,平安牵头了120亿元的基建投资项目,目前已投资了山西高速公路,并在进一步寻找投资机会。
  马明哲称,基建投资的突出特点有三:一是安全,二是现金流很稳定;三是周期很长。“我们把它当成是中国的债券,能够很稳定地持续增长。”
  另据了解,一直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项目已被泰康资产管理公司获得。由泰康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银行提供担保,国内保险公司再通过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将资金借给铁道部。消息人士认为,在减去必要的费用,包括律师费、审计费、行政费以及受托佣金或管理费后,借款利息可能定在4%左右。
  对泰康资产管理公司而言,京沪高铁项目实际是一项投行业务。通过引入投资计划的方式,使中小保险公司亦能参与其中。而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则通过为该投资计划做前期调研、设计,赚取中间费用的方式,为日后接受第三方资产管理而预热。
  孙建勇指出,基础设施概念其实具有较宽泛的外延,包括一些工程,信托机构(含保险)可以发行债券等。据悉,监管方正在积极考虑相关基建债券计划的证券化问题。“平安信托做的120亿元基础建设投资保险资金证券化试点是比较好的安排,我们最近正在审核。”孙说。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